1.邹老师提出应使学生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你怎么看待这个想法?
我赞成邹老师的想法,因为研究性学习评价特点之一就是:评价主体多元性。这样突破了传统评价以评价为主导的局面,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也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如果有的成果参加评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专业工作者和媒体也扮演了评价的角色。
2.师大附中的初步评价方案中采用了哪些评价工具?
我认为师大附中的初步评价方案中采用了“评价量表”这一评价工具。
3.方案中的评价表格多以量化形式出现,有的老师提出要加入定性的描述性评价,你怎么看待这个想法?在写评语时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我觉得方案中的评价表格多以量化形式出现,有的老师提出要加入定性的描述性评价,很有必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热情。同时,通过等级给学生反馈的信息比较有限,教师可以将等级和评语结合起来,等级给出学生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参照,评语则更为详尽地指出学生的优缺点,是对学生更具体的建议,对他们有很好的指引性作用。
在写评语时应该考虑如下问题:
①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
②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③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
④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⑤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4.师大附中的初步评价方案中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评价?你觉得是否全面?还需要补充哪些?
我认为师大附中的初步评价方案中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如下方面进行了评价:课题的来源、选题的原则、研究的方案、课题目标、课题报告论文、作业提交等方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评价方式上进行补充:在评价中加入定性的描述性评价,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5.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需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每个阶段,你认为在学生探究的不同阶段各应该对哪些内容进行评价?有哪些收集信息的来源?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需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每个阶段,我认为在学生探究的不同阶段各应该对如下内容进行评价:
(1)开题报告中课题的提出、评审、立项;
(2)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情况;
(3)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研究成果的表述,如结题报告课件制作、相关论文等。
这些信息有静态的文字,也有动态的实践;有外在的形象描述,也有内在的体验感受;还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鼓励等。
信息的来源渠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学生的开题报告;
(2)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体验、实践能力等;平时的观察,判断学生的研究精神与态度;建立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表;中期评价结论;
(3)评审学生的结题报告及论文的答辩等。
评论